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④丨充分發揮鐵路綠色優勢,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鐵路不僅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發揮著綠色低碳環保優勢,積極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貢獻。資料顯示,鐵路運輸的貨物周轉能耗和污染排放量僅為公路運輸的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十三五”期間,國家鐵路完成貨物發送量157.8億噸,與公路完成同樣運量相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04萬噸,這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物流成本,也為現代化物流的低碳運輸貢獻了力量。
新時代十年,鐵路行業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各項要求和部署,生態環境保護效果明顯,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成效顯著。節能標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政策引導體系逐步完善。環保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運用日益廣泛,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應用不斷擴大,落后耗能設備加快淘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綠色長廊、最美高鐵紛紛呈現,鐵路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在鐵路運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大規模高鐵運營釋放既有線貨運能力,電氣化率不斷提升,給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據統計,鐵路內燃機車占比已由2012年的51%降低到2021年的36%,鐵路電氣化率從2012年的52.3%上升至2021年的73.3%。目前,這些數據指標還在持續優化。
長期以來,鐵路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自然環境的保護,繪就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串聯”粵西大地上13個城鎮的江湛鐵路,打造全封閉聲屏障,用科研力量為小鳥“保駕護航”;和若鐵路在人跡罕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建起近300公里的綠色防風固沙帶,筑起“綠色長廊”;地處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鐵路,沿線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鐵路盡最大努力做好高原植被恢復以及濕地、湖泊環境保護和凍土環境保護,在沿線設置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在列車上配備先進的污水和污物收集系統,打造了一條“綠色天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鐵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揮綠色運輸優勢,落實“雙碳”戰略,促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服務美麗中國建設。鐵路部門要堅定信心,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服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要充分發揮鐵路占地省、運量大、能耗少、排放低的比較優勢,推進構建以鐵路為骨干、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緊密銜接的快速軌道客運系統,提高綠色鐵路承運比重。構建以鐵路為骨干的綠色低碳經濟的貨運物流網絡,推動大宗貨物和中長途運輸向鐵路轉移,促進運輸結構深度調整,減少交通能源和污染物排放。加快實施電氣化改造,進一步提升鐵路電氣化水準,促進提升鐵路綠色發展水平。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鐵路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效率與效益,將綠色潛力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優勢。加強鐵路能耗、碳排放計量統計監測,強化鐵路客站等重點領域低碳節能管理,提高能源綜合效能水平。探索研究鐵路新能源應用體系,發展綠色節能鐵路建筑,加強新一代高效節能、低碳環保設施設備研制應用,深入推進結構性、技術性節能減排。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要完善鐵路綠色發展政策機制,推動鐵路與生態融合。把生態優化、節約集約、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鐵路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各方面全過程,從源頭上強化環保。踐行生態選線選址理念,落實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強化環保水保監測管理,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實現鐵路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新時代新征程,鐵路部門將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充分發揮鐵路綠色低碳環保的優勢,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