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10年,我國鐵路客貨運輸多項指標居世界第一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新時代10年,鐵路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鐵路運輸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鐵路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貨運增量行動、客運提質計劃、復興號品牌戰略,強化鐵路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骨干作用,努力當好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火車頭”,運輸供給能力持續提升,鐵路客運周轉量、貨運發送量、貨運周轉量、運輸密度等運輸指標均居世界第一。
鐵路系統全面提升客運服務質量,完成旅客發送量259.1億人次,較上一個十年增長86.8%。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實現對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超七成旅客選擇乘動車組出行。高速度、高品質的高鐵,讓“雙城生活”“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可能。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構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初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基本實現內地與港澳間一小時通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水平明顯提升。“坐著高鐵看中國”是民眾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10年來鐵路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一條條新線的開通,不僅拉近了地域之間的時間距離,也促進了地區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為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活力。
中國鐵路牢記“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使命,聚焦人民需求,提供方便快捷、周到暖心的服務,人民群眾不僅“變”快了出行效率,更“變”好了出行體驗。客運服務市場化、便利化、信息化加速推進,服務內容持續迭代更新。世界規模最大的鐵路互聯網售票系統服務超7.2億注冊用戶,網絡售票超86%,每年可為社會節約購票直接交通成本超百億元。基本實現電子客票全覆蓋,空鐵聯運、安檢互認等措施使出行更便捷,適老化及無障礙功能改造持續推進,站車環境和服務質量明顯改善。
鐵路行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公益性“慢火車”每年運送沿線群眾約2200萬人,服務鄉鎮及以下的客貨車站達到1300多個。全國81對公益性慢火車,覆蓋21個省區市,經停530座車站,是山區人民的趕集車、上學車、通勤車。僅2021年就減免涉農物資運輸費用14.8億元,成為鄉村振興之路上的致富車、連心車、團結車。
全面優化鐵路貨運布局,完成貨物發送量324億噸,較上一個十年增長21.7%。鐵路貨運產品供給不斷優化,重載運輸、快捷班列、集裝箱、冷鏈運輸、高鐵快運進一步發展。鐵路貨運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貨運業務全流程24小時網上辦理,實現“讓信息多跑路、讓貨主少跑腿”,電子運單使用比例達97%,每年可節省貨主人工、交通費超10億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鐵路行業認真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措施,貨運保持平穩增長,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10年奮斗,10年筑夢,鐵路高質量發展為國家交通、科技、經濟等方面帶來了蓬勃生機,在保暢通、保民生中處處彰顯“鐵”的擔當。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中國鐵路必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念,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努力交出不負祖國、不負人民厚望的新時代答卷。
|